[我所理解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] 互联网金融什么意思

以前一直觉得“互联网+”是一个非常高大上、遥不可及的存在。

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张图,恍然大悟呀!

我所理解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1

这是一个大爷在街头卖番薯,除了正常的现金支付,还支持扫二维码的形式用微信、支付宝付款,有人会说这是“互联网+卖番薯”,可是我认为不对,应该是“卖番薯+互联网”。

怎么这样说呢?简单想下,这位大爷卖番薯是固定不变的,就算没有互联网这个事物的出现,他依旧会风雨不改出现在这里卖番薯,只是在卖番薯的基础上,他融入了互联网的做法,增加了一个支付渠道。

这样的好处就很多了,比如,凡是用微信支付买过他番薯的客户,基本都会加他为好友,以前买东西的时候都是一次性消费,对方姓甚名谁一概不知,而现在呢,通过微信这个渠道,他每天都能积累一批客户,而这批客户都是喜欢吃烤番薯的,非常精准。

大爷就可以在朋友圈中适当发一下吃番薯的好处、什么时候有新品出来等等内容,感兴趣的朋友看到了,就会进行咨询和购买,无形中二次消费也就形成。

要知道,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比维持一个老客户的成本高得多,而且还要让新客户接受你的产品,过程会很累、很心酸、很苦逼。

我所理解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2

广州老麦觉得,“互联网+”已经老去,“+互联网”正在崛起。

在PC年代,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特别流行。“互联网+O2O”,“互联网+网站站长”,“互联网+开店卖东西”……这些的本质是一样的,都要依赖于高流量的支撑,假如哪一天流量变少了,就会面临着0收入的尴尬,也是一个烧钱、搞竞价广告、开直通车的年代,犹如广撒网捕鱼的情况,捞得一只就是一只。

而现在你还在用“互联网+”去做事,不说实力要多牛,至少得准备一笔不菲的推广费,烧钱搞流量、流量来了还要想办法去变现,如此循环的过程。

最好的案列就是百度糯米了,它差不多就是这种形式,其CEO去年放出豪言,要投200亿进去,占领O2O市场,现在结果怎么样,大家都能看到。

相反,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年代,“互联网+”不再那么管用,“+互联网”就不一样了。

这个是在拥有好产品、好项目的基础上,然后在切入互联网,用互联网的传播思维将产品放大,让更多的人知道,并且去消费。

比如,你是一个非常擅长写文章的人,但是不会编程、不会做网站优化,完全不要紧,你就可以运用“+互联网”的思维去将自己的文章推荐给需要的读者,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微信公众号,方便让读者订阅。

同时,把文章发表在各大论坛上,让潜在读者变成真实粉丝,粉丝之间也会相互转发,慢慢地,只要你的文章足够优秀,粉丝团一定可以壮大。

这个总比你去做个网站、去搞SEO、搞流量容易得多,而且,还能让你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作品的创作中。这就是“+互联网”的魅力所在。

我所理解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3

为什么媒体经常报道创业的大多机会都在二三线城市,而非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呢?

认真想想,北上广深的互联网可以说很普遍了,后面+什么?这个产品不好找,往往成本高竞争大,没有特别之处、没有团队、没有资金的支撑,“互联网+”很难实现。

二三线城市则不一样,不缺好产品。比如广州附近的肇庆市,三线城市,地方特色就很多,有肇庆裹蒸粽、肇庆端砚、四会砂糖橘、杏花白切鸡、皇帝柑……由于当地的人们都往广州、深圳打工了,留守的人员很少很少,只是在当地卖,又缺乏渠道,这就导致价格非常低廉。

假如这些特产配合“+互联网”的形式,用互联网去进行销售传播,把有需要的人群圈起来,集中到社交平台或者部落,形成社群,相信特产再也不怕没销路,不怕被黑心商人宰一笔了。

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,别傻傻分不清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错过了“+互联网”就意味着错过了一个时代,不信过几年再看回老麦这篇文章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“互联网+”和“+互联网”,有好的想法思路,欢迎和老麦一起交流分享。